汇编网首页登录博客注册
founder的学习博客
博客首页博客互动【做检测题】论坛求助

我的博客

个人首页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好友 |  最新访客 |  文章收藏 |  论坛提问 |  友情链接 |  给我留言  
图片载入中
学习动态
最新留言
文章收藏
友情链接

[2009-09-24 10:07] 耶鲁校长:中国大学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笑话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6) | 浏览次数(1593)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7-18 07:47] 调查显示六成人考博是为找到更好工作

“我没有量化的数据,但我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侯紫峰博士直言他对目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博士生在学规模已超过2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5万人。

  为什么要读博士?读博期间所获得的能力培养是否符合目前社会需求?导师是家长还是引路人?

  近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黄沛杰通过对100多名在读博士的走访调查,完成了一份《中国博士的理想与徘徊》专题报告,并在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论坛)举办的“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3) | 浏览次数(676)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7-17 08:35] 警校学生酒后强暴学妹 并找同学帮忙杀人灭口【新闻】

阅读提示:大学校园的教室里,一名法律系学生酒后持刀强暴了一名低年级女生,而整个罪恶的过程中,还有其两名同学的参与,其中一名竟然“帮着抬人”!将女生强暴后,嫌疑人丧心病狂地欲杀人灭口,进而抢走钱物。昨天,郑州市高新区检察院以涉嫌强奸、故意杀人和抢劫罪将施暴学生批捕,其两名同学也因涉嫌强奸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同时被捕。 

教学楼内,大学生酒后施暴 

   犯罪嫌疑人郜伟奇,20岁,案发前就读于河南司法警官学院法律系,而同龄的刘成浩(化名)、朱小斌(化名)则是其同学和密友。 

  郑州市高新区检察院查明,5月23日晚8时,在郑东新区河南司法警官学院教室内,犯罪嫌疑人郜伟奇企图强奸低年...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2) | 浏览次数(751)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3-03 20:36] 中国官僚化教育评审制度的恶果【转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教授曾经很形象地把“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称之为“愚蠢的中国式观念”(stupid Chinese idea)。SCI的原意是要帮助科研人员有效获取文献信息,但引入到中国之后逐渐演变和异化,到今天已经成为学校排名、科研项目评审、科研申报、科研人员评介奖励等几乎是覆盖所有科研领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实际上,情况要比李教授所言严重得多。考虑到类似的评审制度已经渗透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教育活动领域,如果各种异化了的官僚化评审制度得不到纠正,长期以往,就会使得中国人变得愚蠢,永远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国家也永...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517)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1-13 09:41] 中国必须进行一场社会改革的攻坚战【转载】

本世纪初以来,在“以人为本”的亲民政策构架中,中国领导层逐渐把社会改革摆在了改革的头等议程。社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系列或一整套社会制度。这场改革的意义并不亚于七十年代末期以后的经济改革。在很多方面,社会改革远较经济改革困难。对这场改革的意义,人们可以至少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解决经改的负面后果 

  首先,社会改革是为了应付和解决经济改革所带来的负面结果。在前三十年,经济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就是一切。中国在短短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奇迹。此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能够帮助数以亿计的人民脱离贫困状态,能够帮助这样大规模的社会群体提高生活水平。 

 ...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502)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1-09 11:52] 卢浮宫的虚拟和现实【转载】

半个世纪前,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关于艺术复制品和原作的一段话,可以借来描述虚拟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之间的角色关系。马尔罗说,正像留声机不会导致我们忽略演奏会,复制品同样也不会导致我们忽略那些杰出的原作,“它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能接触到的原作,而不是忘记它们。如果我们接触不到原作,没有复制我们又何从知道它们?” 

  20世纪50年代,在他那本观念超前的艺术史著作《无墙的博物馆》中,马尔罗谈到以卢浮宫为代表的博物馆家族的缺失,“即使人们用最大的热诚和丰富的资源来建造一座博物馆,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偶然所赋予的种种机遇”。如他所说,从18世纪到20世纪,由于被迁移的都是能够携带的艺术品,博物...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480)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1-09 11:52] 游戏还是博物馆【转载】

规模足够海量的资料库其实才是“永恒的埃及”项目真正的支柱,倘若现有的资料库不过与当年Cryo的《紫禁城》相当,“超越时空的紫禁城”作为博物馆还是难以真正令人信服,终究逃不了被比拟为“3D导游游戏”的名声。

  最早见到的虚拟故宫确实是一款游戏。

  那是一款名叫《紫禁城》(Fobidden City)的老游戏。游戏设置的故事背景是:乾隆年间初夏某一天的黎明,游戏者扮演的内务府总管安大人忽然接到急报,说是大太监王公公被人杀死在太和殿的大殿中。禀报皇帝,皇帝责成你在黄昏之前查清事情的内幕,抓到犯人,否则你会因无能而被驱逐出紫禁城。于是,你在一座3D的虚拟故宫中开始了侦查。

  这...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510)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9-01-09 11:50] 世界的镜子【转载】

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是“镜像世界”——物理世界的虚拟映射,就像一个小镇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但对不同的观者,它夹杂了每个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倒影中包含了你在真实生活中的社会、机构和家庭结构。

  ——戴维·杰勒恩特 

  虚拟世界在那边,我们在哪里?

  威廉·吉布森在《滚石》杂志40周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将来,我们的子孙会为我们这一代人非要在数字和真实之间划一条线而感到怪异万分。什么是虚拟空间,什么不是虚拟空间,有什么可分辨的呢?”

  这位美国科幻作家曾被人尊称为虚拟世界的“教父”,他写《神经漫游者》是在1984年。那时,虚拟空间已经存在,只不过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也...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569)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8-12-23 09:34] 只有党主立宪才能救中国【转载】

清末修律以来,在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中国近代史上,多少志士仁人追求宪政治国的梦想,力求实现“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官武一体,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的国家治理模式。但终因国运不济,遂伏尸千万,血浸神州圣土,而终未实现人民主政的愿望。 

  在这百年宪政建设的奋斗史上,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国际国内环境、文化环境等等诸多因素所致,使我们错过了“君主立宪”这一最为便捷、省事、省时的的宪政之路。历史没有选择这一宪政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实现对宪政的美好追求。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鉴。今天,我们适逢国运昌隆,这为我们实施宪政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往宪...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573)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2008-12-23 09:26] 教育应具灵活性【转载】

教育是什么?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给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有的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有的认为教育就是德育的培养。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甚至认为,要找出教育的“真正的”定义是永远也找不到的。由此可见教育的方式之多,教育的目的之广。而根本上,我想这是因为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无论是执教者或是被教者。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体系,等等,都决定了教育决不会是一种单一的,重复的活动。试想,在一种死板的教条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让我不禁想到最近早报的一则新闻。一名来自中国的学生在被多所学校拒绝之后,终于被永康中学接受,成为...
阅读全文 | 评论次数(0) | 浏览次数(515) | 所属类型(默认类型)
『 查看更多文章 』